T細胞的臨床意義
缺陷
T細胞缺陷可能意味著T細胞數(shù)量的減少或者T細胞功能的缺失。完全的T細胞缺陷可能來自于一些遺傳因素,例如嚴重復合型免疫缺乏癥(SCID)、歐門氏癥候群或軟骨毛發(fā)發(fā)育不全。部分的T細胞缺陷可能是由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遺傳性的迪喬治綜合征(DGS)、染色體斷裂綜合征(CBSs),或者B細胞和T細胞的復合缺陷,例如毛細血管擴張性運動失調(diào) (AT) 和歐德里綜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
T細胞缺陷患者面臨的主要風險,主要是一些細胞內(nèi)病原體,例如單純皰疹病毒、分枝桿菌和李斯特菌。同時,真菌感染在T細胞缺陷患者身上往往也很常見且嚴重。
癌癥
T細胞癌變誘發(fā)的腫瘤稱為T細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約占%。
耗竭
T細胞耗竭是一種T細胞功能失常的狀態(tài),其表現(xiàn)為進展性的功能喪失、基因表達譜的變化、和抑制性細胞因子的持續(xù)分泌。T細胞耗竭可能發(fā)生于慢性感染、敗血癥、癌癥的進程中。耗竭的T細胞即使再次暴露于抗原刺激之中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
慢性感染和敗血癥
T細胞耗竭的直接原因包括持續(xù)的抗原刺激、以及CD細胞的缺失。長時間的抗原暴露和高病毒負載可以加重T細胞耗竭的程度。-周的持續(xù)抗原暴露就可導致T細胞耗竭。另一個可以導致T細胞耗竭的因素是包括PD-1在內(nèi)的一系列抑制性受體。細胞因子IL-10或TGF-β也可以導致耗竭。調(diào)節(jié)T細胞因為可以分泌IL-和TGF-β,也與T細胞耗竭相關。在阻斷PD-受體并減少調(diào)節(jié)T細胞數(shù)量后,T細胞耗竭的情況可以得到反轉(zhuǎn)。在敗血癥中,抑制性的細胞因子風暴也會造成T細胞耗竭?,F(xiàn)在已有致力于通過阻斷抑制性受體的方式來治療敗血癥的療法研究。
器官移植
與感染時的情況類似,器官移植帶來的持續(xù)異種抗原暴露也會造成T細胞耗竭。腎移植后,T細胞應答能力會隨時間減弱。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T細胞耗竭導致的CD8+?T細胞數(shù)量減少可能是器官移植耐受中的重要一環(huán)。已有幾項研究證明了慢性感染對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耐受和長期生存有利,而T細胞耗竭起著一定介導的作用。雖然已有T細胞耗竭對器官移植有利的證據(jù),但是T細胞耗竭同時帶來的感染和癌變風險依然不能忽視。
癌癥
在癌癥進程中,T細胞耗竭顯然對癌組織的存活有利。已有研究證明癌細胞和一些癌癥相關細胞可以主動地誘導T細胞耗竭的發(fā)生 。在白血病中,T細胞耗竭也與其復發(fā)相關。一些研究甚至提出可以基于T細胞抑制性受體PD-的表達狀態(tài)來預測白血病復發(fā)的情況。由于免疫抑制性受體與T細胞耗竭以及癌癥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有大量的研究和臨床試驗致力于通過阻斷免疫抑制性受體來治療癌癥,其中有一些已經(jīng)被認定有效并投入臨床使用。